「迎神賽會」是早期台灣民間對於大眾所供奉的神明誕辰最長舉辦的慶祝活動。每當快到神明生日時,各村莊就開始召集壯丁,利用夜晚在廟前廣場排練賽會要表演的「陣頭技藝」。這些陣頭技藝,往往是村莊裡很早以前就代代相傳下來的,最後成為村莊裡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特色的表演,所以今天我們才有機會在迎神賽會及各種慶典中欣賞到熱鬧精采的陣頭表演。
那什們叫「陣頭」呢?「陣頭」就是一群人因為喜愛某種共同的民俗才藝而結合在一起的表演團體。它是民間自動自發組成的,不市政府出錢支持的,也不是職業的表演團體。它產生於地方,與地方關係最密切,只要地方有慶典或賽會,就會出來表演;它擁有村民的感情,團員全是村民,自己出錢出力,自己訓練,自己表演,所以「陣頭技藝」是非常有鄉土性的表演藝術。
『鄉土』是什麼?要解釋他也不容易,定義也有很多種,我們妨認為,只要你曾經在那裡居住過一段時間,
對它很熟悉,帶有親切感,身命或許而有意義,就可以算是自己的鄉土。所以,『鄉土』並不僅僅是指單純的自然區域,他還具有共同活體的一種『舞台』的意義。小至鄉村,大至線、省,甚自整個國家,都可以依照當地的風俗民情、語言、習慣等文化特色而構成共同的『鄉普意識』。
所以,鄉土的範圍可以因為個人年齡及生活經驗的不同而有大小差異。而且,鄉土也不一定只有一個,可以同時有很多個,也可以是有階段式的。
培養鄉土意識,可以認識自己的鄉土文化,並且能重愛鄰里、社區、鄉鎮,到愛自己的國家民族。本書特別將鄉土表演藝術中選折適合學生的『陣頭技藝』,作深入淺深的介紹,敘述也以易讀易懂為原則。希望培養學生認識語欣賞的能力,有興趣還可以親身去學習。雖然不能要求每一個都能成為演員,但至少能培養出更多的觀眾。最重要的,還是希望黑一個人都能親近自己的鄉土,熱愛自己的鄉土文化。
陣頭技藝的由來
臺灣多數的居民是由大陸移民過來的。大約三百多年前,住在福建廣東及大陸沿海地區的人們,搭著帆船,冒著驚濤駭浪,艱辛的度過台灣海峽,到台灣來開墾。先民們首先要克服的是風浪即瘴癘的危險。上岸登陸定居之後,瘟疫和天然災害又接踵而來,不斷增加的人口雜處在一起,變亂因此時常發生,這些都逼得早期的移民們不得不借助宗教信仰甚至異道邪說來解決問題,產生力量。渡海來臺的先民,常常自故鄉攜帶神像或香火隨身保護,上岸安定之後,更將神像供奉在所住的民房或將香火掛在樹上膜拜,慢慢的,因神靈應驗或經濟較寬裕後,就改建為廟宇來敬奉,所攜神像成為廟宇的主神,並發展成為地方的守護神。而每逢神民生日,就會舉行祭典〈拜拜〉來感謝神恩。另外,為求居住環境平安,讓守護神能巡視地方,也舉辦神民繞境祈福災的『迎神賽會』。這時候,大家都會暫時放工作,準備豐富祭品,興高采烈的迎接盛大的慶典活動。對找期農業社會來說,這已是村莊里的大事,旅居在外的村人也都會感回來湊上一份樂鬧,並與家人團員。
再『迎神賽會』中隨著神明出巡護駕的,就是民間的各種陣頭,如獅陣、龍陣、宋江陣、吊鼓陣、高敲陣、布馬陣、車鼓陣、牛梨陣、八家將、什家將、義閣五…….等等。這些陣頭,很多是由當地廟宇、村莊支持成立的,團員由當地人擔任,練習地點往往是當地廟宇,『陣頭』救濟著祭典賽會的舉行ㄝ把練習的成果展現出來。所以,陣頭的衍生,往往是因無而寺廟,而藉祭典賽會表現出來。可以說,早期台灣的陣頭技藝,都是為了表演及迎神賽會而產生的。
陣頭技藝的社會功能
早期台灣的民間陣頭,都是由村落或村落的團體、宗族或家族團體等關係組成,它具有下列各種社會功能:
一.
政治的功能:
民間陣頭的安排者、演出者、支持者以及演出經費,往往是透過村落或宗族組織,行成緊密的連結。這種社會活動的參與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藉著表演活動,可以加強全村的認同感及集體意識;另外,活動的主持人往往是由聚落中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因此年齡、家族地位、家族中的輩分、道德規範及經濟狀況,乃是決定整個活動的基本因素,這些因素都含著居民對社會地位的認同。
二.經濟的功能:
民間陣頭技藝的表演多在廟前廣場,是聚落中最公開、最寬廣及最便利的地點,也是整個聚落的中心神民日慶典時間,商人、小販即香客居民全數聚集。人們在慶典的氣氛下,格外願意消費,因此促成了經濟的流通,幫助了經濟的發展。
三宗教的功能:
陣頭技藝的演出即表演的形式,有濃厚的宗教氣息。陣頭技藝的表演,一方面是慶段,為神做壽,另一方面也是還願酬神,消災除煞等,都是宗教上的理由。表演時間多在神但慶典日,也大多是農閒時間,可見人們有錢成為神明慶祝的信仰誠意;表演地點在廟前廣場,且大多面向廟們表演,還須有拜神的表演,所以除了有拜神的心意外,還可以藉扮演的角色與神民溝通,將民眾酬神、還願、祈福、除煞等心願傳達給神明,同時也藉著他們,才能得到神明的降福。
四.社交的功能:
民間的廟會活動,不但促成鄰近村莊間的往來,同時也維持親友的聯繫。出外工作者,也都藉這個機會趕回來團聚吃拜拜,甚或帶回工作友伴,結交新朋友,大家共享佳餚,一起看表演,充分浸浴再慶典的歡樂氣氛中,對傳統農村社會的農人來說,是難得的社交活動。更有平時很少離開村子的人,藉此活動才有機會到鄰莊走走。另外,陣頭與陣頭間因為廟會的表演,而互相認識、聯誼,也促進了以後的往來扶持。
五.娛樂的功能:
在還沒有收音機、電影、電視機以前,社會大眾的主要娛樂就是參與村莊的各種陣頭技藝表演,或觀賞到村莊來表演的各種戲劇及陣頭技藝,而且演出前的集訓,每一戶人家都要出錢出力,因為這是村莊裡的一件大事。看到自己人精采的表演,當然欣喜萬分,到處炫耀,看到威武的架勢步伐,也不禁專注凝神,娛樂的效用非常充分。六教育的功能:
雖然動作及陣式是陣頭技藝的表演重點,但各陣頭團體間仍有其他強調的行為規範即禮儀。例如長幼有序、尊重長輩、尊師重道等。定外,民眾在生活中,分享了學習、傳承、轉換等種種共有訊息,具有個人對自我、對個體、對群體及群體對群體等互動即應對的關西,可以算是一種社會教育。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陣頭技藝的功能也隨著改變了。目前的社會,民間陣頭活動能保有的主要功能是宗教功能。由於生活結構的改變,鄉民的宗教特製也轉向傳統道德的即功利的傾向,民間陣頭活動,今已漸漸偏重還願即許願的性質。許願還願、籌神謝神,顯然已經將多功能導向單功能了。
陣頭技藝的表演意義:
數百年來,民間傳統的一直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不可分,他不僅是傳統農業社會人們的主要娛樂和祭典的一部分,更是聚落裡重要的社會活動,所有居民都可以參與。有人做演員,有人當觀眾,藉著公開的表演,加強聚落居民的互相認同,也加深了民眾間的情感。正由於它具有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娛樂、教育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所以他的活動就成為聚落裡民眾共同關心的大事。
在台灣,人們乙聚落為範圍,村民共同出錢出力,自行組織業餘性的陣頭表演團體,如宋江陣、獅陣、跳鼓陣、車鼓陣……等來配合地方活動。平常練武強身,祭典時參與盛會,除了娛樂自己娛樂別人外,又可以娛樂神明,這陣勢台灣民間陣頭技藝表演主要的意義
一 .強身的意義
許多陣頭,如舞獅、舞龍、宋江陣、跳鼓陣、高蹺陣……等,本身就是一種體育活動,表演者必需有良好的技術及充沛的體力,尤其宋江陣,更是屬於國術的範圍,連舞獅也大多數由國術團體來表演,舞龍更需要全體的通力合作,所以沒有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體力,根本不肯能參與陣頭技藝的演出,也不會有精采叫座的表演,所以陣頭技藝的表演非但強身,也可培養尚武精神。
二.娛樂的意義:
傳統農業社為李,人民平時辛勤的工作,是少有時間從事娛樂活動的,只有在迎神賽會來臨前,才能放下手邊的工作,抽空參與陣頭技藝的排練。而在祭典即賽會舉行期間,江平時所訓練的成果表演出來,神人共樂,不僅娛人娛己,更可叫日常辛勞的身心。
三宗教的意義:
再神誕祭膽及迎神賽會時間表演陣頭技藝,不但可以增加宗教信仰的力量,更可以添加樂鬧氣氛。同時,有些陣頭表演例如舞獅的彩八卦、宋江陣的八卦陣等,被認為具有區斜睨、保平安的功效,已成為儀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夠加強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力。而且表演的越精采,越會被人們認為神的威靈更大,越受到居民的重敬膜拜。
四文化的意義:
陣頭參語廟會的祭典表演,除了自家村莊組織的業餘陣頭外,更多是應邀來助陣的職業陣頭,是希望難得輪到他來做主的陣會,不能讓場面太冷清,或被其他頭家搶走光彩而面子難看。忠誠的信徒,得是為了答謝神民的庇祐,或因發生了才想要回報,遂請了陣頭來還願。至於汗流浹背,灰塵滿面的陣頭團員,則慶幸今天有了吃飯錢,獲可以正得更多收入以養家餬口,此外,也有純為消遣而來的有前有閒團員,只希望能由活動中贏得更多的掌聲,已獲得滿足。各信眾請陣頭來表演的目的雖然不同,但祭神、敬神或樂鬧的功能卻是一樣的。也由於如此,陣頭技藝在迎神祭典的祭會中,或各項民俗節慶的邀演中,得以存續下來,不致散佚而消失。此外,由自家村莊自組陣頭的表演,可以藉新一帶的參與,使這項民俗傳統技藝得到維護與發揚,對傳統文化的保存,具有重大的意義。
陣頭技藝項目的選擇
台灣民間的陣頭種類繁多,就表演場合而言,可以分為廟會慶典及喪事慶典兩種不同的陣頭表演。而就其屬性而論,又可分為雜技類陣頭與小係類陣頭。而民俗藝人習慣以文陣或武陣來稱呼。至於學校所組成的團體,則大部分歸類於陣頭技藝或雜技類陣頭。至於選折的標準,根據李教授的說法,有三項標準可當作我們選擇的方法:
第一個標準是『情感』:
有情感才有認同。認同有可能是職業或地方認同,但卻不一定適用於整個社會;然而情感的因素絕對不可以忽略,若失掉情感的情分,就不容易推廣即傳成下去。
第二個標準是『規範』:
如果陣頭技藝的表演會危害到社會的發展就是不好的。例如過份的鋪張奢華,有害勤儉美德的,或是違反社會善良風俗不為人所接受的,也是不好的。所以要有規範的標準。
第三個標準是『認知』:
清楚認識並了解隊現代社會有沒有矛盾,有沒有開倒車,有沒有壞的影響,有沒有妨害到文化的堆展,這些都是取捨的標準。
只有『情感』、『規範』、『認知』三個標準互相配合才是完善的,缺凡其中任何一項都不容易堆展。
舞獅
一、舞獅的源流
台灣各鄉鎮城市,每逢春節,慶典或神民誕辰日,都會有五獅的表演,鑼鼓喧天,引人入勝。舞獅是由漢代百姓中的『蔓衍』、『角觝』等發展出來的民間遊藝。《漢書『禮樂志』〈孟康注〉》載:『象人,若今戲魚蝦師子者也。』可見中國已再漢魏時已有戲耍獅子的表演。但舞獅淵源應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北方的獅子武相傳是再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由湖人從賽外傳到中原來的。魏太武帝將他改稱為『北魏瑞獅』。舞獅最早在軍隊中流行,然後才傳到民間。唐代時被編入宮廷樂舞,稱為「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描寫:「假面胡人假面詩,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也已有類似的舞獅了。總之舞獅的淵源起源於三國時期,盛行於南北朝及唐代,流傳至今也有一千七百多年了。近代的舞獅,也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一說是:清朝的乾隆皇帝遊憩於江南地方的某天晚上,再歸的府城過夜,夜裡夢見枕畔出現色彩鮮活的五色聖受,嬌憨作態而後離去。夢醒的乾隆皇帝立即彷回都城,招集宮中名將,塑照夢中所見的聖獸,並再聖獸理設計兩名舞者,使能舞蹈,照就是舞獅的照始。酷愛舞獅的乾隆皇帝,為了提高軍中氣勢,除武之外,也命令他日日練習舞獅,據說照朝廷祭典時,曾有大規模的獅子舞的慶祝。這種最初僅驗瑜宮廷內的獅舞,也因這些將兵的輾轉屯駐中國各地而傳給地方軍人,最後終於流傳至民間。這是最常被引用的說法。另一種有趣的說法是:據說在廣東省佛山地方的某個小村落裡,有凶惡的獅子侵襲在山裡工作的村民。村裡的功夫師傅聽說後,為了村子的安全而單打獨鬥。但是與獅子大戰三次卻都不分勝負。他忽然領悟一個人的力量絕無法得勝,便開始教導村民武術拳法,最後聯合村民的力量才打敗了獅子。村民們為了紀念這次的勝利,便模仿獅子與功夫師傅格鬥的樣子舞蹈,於是便成了廣傳於中國各地的舞獅民俗技藝。
二、舞獅的分類與表演內容
獅子的分類,在大陸是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獅,即南方獅和北方獅。在台灣,又以新竹為界,分南北兩獅,即南部獅與北部獅。舞獅在台灣俗稱「弄獅」(台語發音:ㄌㄤˇㄙㄞ),而舞獅的團體,稱為「獅陣」或「獅團」。目前常見於民間的舞獅種類,依造型、舞法又分成閉口獅、開口獅、醒獅及北方獅四種:
(一)閉口獅-----
獅頭的嘴固定,不能隨意開啟。流行於台灣南部即西螺一帶,由於造型與以前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呼。目前台灣南部的獅陣,以舞閉口獅者居多,大多由宮廟裡的人組成。而同樣舞閉口獅的西螺、彰化及中部地區的獅陣,則多附設於國術館,亦即以會功夫的師傅組成的舞獅團體居多,名稱多冠有「XX堂」,很少稱「金獅團」或「獅陣」,例如以「勤習堂」為名的舞獅團體就有許多個,這可能與西螺地區久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之流傳與師承有莫大的關係。閉口獅的舞法,較常見的有:分大小門、睡獅、滾獅、咬蝨、打四門、踏七星、踩八卦、吐聯、參神等。而台灣南部獅陣的表演,則稱為「打獅套」,較常見的有:南北交陣套、纏豆陣套、打公私對陣套、並排走馬對陣套、黃蜂出巢陣套、蛇身脫殼陣套…….等。表演的形式類似宋江陣的陣士變化,但卻不是宋江陣。目前閉口獅陣大部分都由宮廟組成,有宮廟的鄉鎮或村里,幾乎都有舞獅的組織,另外,因為閉口獅頭製作較容易,材料便宜,適合學生自己製作,因此也有許多國中、小學組成舞獅陣頭參與地方的慶典表演。
(二)開口獅-----
開口獅獅子的嘴張的很大。因下巴是用篩子(台語念ㄍㄢˊㄇㄚˋ)做成的,所以又稱篩子獅(台語念ㄍㄢˊㄇㄚˋㄙㄞ),流行於台灣北部。北部舞獅團體很少以「陣」稱呼,多稱為「獅團」,且多冠上「金」字,稱「金獅團」。獅團組成少部分是宮廟,大多數是國術館,或老一輩舞獅師傅,成立人數約二、三十人。獅團團員除了熟諳武術外,也都會搬弄兵器。當要演出時,人數太少的,或為了增加陣勢的,可以像其他國術館調派人手,或獅團之間彼此互相支援,因此常有多達一、二百人的龐大獅團出現。 開口獅的舞法,大體上以「打獅節」為主,共有十八節,主要用在表演及拜神。這十八節:獅咬腳、獅咬蝨、睡獅、獅翻身、踏七星、踩八卦、獅過橋、殺獅、救獅、桌上功夫、桌上探井、獅切血、咬水果、搶金錢、咬青、獅接禮、拜廟、四門到底。另外,客家地區的「盒仔獅」也是屬開口獅的一種。
(三)醒獅--------
大部分由兩廣同鄉會組成。主要的舞法是「採青」的動作。根據關文經氏《廣東民間舞獅》書中的說法,以前在廣東省的農村裡,每年除夕,各農家祈願「吉祥」與「幸福」造訪,而有在各門戶置「青」的習俗。把舞獅(瑞獅)前來食「青」視為「瑞氣臨門」的好兆頭,深信可得平安與豐收,獅子食「青」便稱為「採青」。採清又分高青與地青。高青有擎天柱、上牒、上膊等三種方法,最近則流行梅花樁、過斷橋等偏向特技表演的舞法。國際性的舞獅比賽,亦以高輕的表演方式為主流。地青有橘子青、八卦青、毒蛇青、橋頭青……等多種,每一種都要有良好的功夫即紮實的步法。由於舞獅要有氣力、腰馬,才能表現出威武的雄風,且舞獅的步法、跳躍以及種種動作都有一定的規則,所以醒獅的舞者多是嫻習國術的。目前的醒獅團還是以兩廣同鄉會的成員為主,但也有少部分學校開始組成醒獅團,讓學生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至於「醒獅」名稱的由來,有一種說法也與乾隆皇帝某次下江南遊玩,走進叢林中迷了路,侍從們四處尋找出路,卻總是找不到,正急的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一隻怪獸出現,帶他們走到一座廟前,然後就消失不見了。侍從們就在廟前找到了叢林的出路。乾隆皇帝為了感謝此獸,命隨從們將他畫出,看他像獅子,卻又有角,因此叫牠「瑞獅」,象徵長壽、祥瑞。民國十七年,濟南發生五三慘案,全國掀起一股反英、反日的浪潮,六月二十三日,英派駐廣州的印度人,殺死在廣州遊行的學生,引起全廣東人的抗議,所以有人提出了一個口號:「無睡獅、瑞獅醒覺」。後因「瑞」與「睡」廣東話的發音相同,之後就將瑞獅改名為「醒獅」了,代表廣東人已覺醒,希望中國人再也不受外國人的欺侮。這就是現在廣東獅團都以「醒獅團」作為稱呼的由來。「獅鼓」也是醒獅團的一大特色,打法花樣繁多,已經變成技藝表演的一部分。另外,醒獅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有一名持大葵扇的大頭佛。有一個說法是,獅子雖是佛門靈獸,但到今日尚未了悟佛法,於是佛祖命大頭佛照顧獅子,並賜一大葵善,以便於當頭棒喝,使獅子修成正果。所以在醒獅表演中,都有大頭佛的誘導「彩青」或「破陣」的場面,他也是醒獅團不能缺少的角色。
(四)北方獅──
指盛行在長江以北地區的一種獅子舞,因獅形像北京狗,也有稱為「北京獅」的。特徵是兩頭一起舞,且有拿繡球的一位大俠,以矯健的身手與俏皮的動作戲耍獅子,時而翻觔斗,跳上跳下,與獅子互相逗弄,是相當吸引人的表演藝術,因此較常見於舞臺上、電視上或室內表演。內容以踩球、過橋、跳桌為主,更是雜技團不能少的的表演節目。臺灣民間極少組成這類獅團,目前有復興劇校綜藝團及民間的特技團。由於北方獅在舞弄中途不能換人,因此整個獅團的組成人數就較他種獅為少。北方獅很適合在學校中傳承,甚至可以舞蹈方式演出。
三、結語:
目前在臺灣地區,「舞獅」是唯一各鄉鎮市皆有的陣頭技藝,即使在海外,只要有華僑的地方,就都有舞獅的表演,更是唯一被國人歡迎至住宅來熱鬧、慶祝的表演,所以舞獅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
舞龍
1.舞龍的源流
龍是人想像的動物,中國人認為:「虎能呼風,龍能喚雨。」是一種靈物。旱災時,人們就用龍形,在廟前祈雨。而龍被用作年節或祭典的陣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答案是,在六朝時期,已經有舞龍的表演了,而在宋代民間舞龍燈的風氣早已盛行。
近代全國各地及海外有中國人的地方,也都有舞龍的習俗。今日的舞龍與舞獅一樣,是昔日的遺俗,有保護人畜不發瘟疫的功能,再加上龍在國人心目中是一種吉祥的動物,對龍有一種神秘崇敬的感覺,因此相信舞龍可以使風調雨順,五股豐收,國泰民安。
2.舞龍的表演內容
在台灣,只要有廟會或慶典,幾乎都可以看到舞龍的表演,一般以廟宇為中心所組織的龍隊居多,但是管理和訓練都不方便,加上後繼無人,如今已漸漸轉移到學校及軍中。
舞龍人數視龍身的節數而定,有十數人也有上百人。舞龍的工具,包括龍珠、龍頭、龍身(骨架及龍衣)及龍尾四部分,另有配樂用鑼、鼓、鈸。龍身製作時必須分別施工、紮骨架、糊面、油漆、裝飾,然後再拼裝組合。龍的身軀有九節、十二節、二十四節三種,九節代表九九盛數,十二節象徵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表示二十四個節氣。論顏色,則有金龍、銀龍、青龍、火龍之分,龍身多套上白布繪上彩鱗,每節加裝一根木桿,舞動時每根桿由一個人握持,不論多少節,每一節動作必須協調,而舞出來的成果,就全憑經驗和團體合作的熟練程度了。
舞龍常用哨音來指揮動作,配合鑼鼓伴奏,須有一龍珠在前面導引,稱作「龍戲珠」。執珠者必須熟悉舞龍的節拍步驟,可說是龍隊的靈魂。龍珠的主要作用,在領導舞龍的路線變換及陣式變化,表演中,龍珠應不停的旋轉,並隨時保持在龍頭前方約一公尺處。龍頭要隨著龍珠,亦步亦趨,並保持龍頭不停的擺動。龍身龍尾,緊跟著前面舞動,前後保持固定距離,至於龍尾,就得小心尾隨避免打到地面造成損壞。所以,有熟練的技巧,方可使整條龍活靈活現。
舞龍的表演,一般可分單龍舞法與雙龍舞法,當然,要多條龍一起舞也無不可,可增加熱鬧氣氛。較常見的單龍舞法約有下列幾種:祥龍致敬、遊龍藏珠、雲龍戲珠、天地神晁、龍過天門、龍行太極、風調雨順、追星趕月、乘風破浪、騰雲駕霧、神龍行空••••••等。雙龍舞法則有:神龍下凡、祥龍獻瑞、頭尾穿龍、直龍獻瑞、七海蛇龍、迴龍搶珠、金龍翻騰、神龍戲珠••••••等,所以取名,大概都由龍隊自行依舞法命名,至今並未統一。
3.結語
舞龍雖是傳統習俗,但在工商業社會中,舞龍人口已由昔日農村青年漸轉移至軍中。由軍人所組成的龍隊在慶典或廟會時與民同歡。軍中人手足,軍人體格強健,表演起來甚為好看,聯勤兵工廠組成的聯勤四四巨龍隊,即是國內最大也是最有名的龍隊。目前也有學校組織龍隊,當作鍛鍊體能的康樂活動,也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能力。學生畢業後進入軍中,又可成續起舞龍技藝的傳遞工作,都是發揚舞龍技藝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