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首頁歷史民俗活動

 

竹林山觀音寺

 

 

 

 

 

 

 

 

 

本寺位於台北縣林口鄉菁湖村。

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尊像。嘉慶辛酉年間(公元一八0一年)由福建省 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大媽、二媽、三媽來到台灣。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由「十八坪位」輪流奉祀。

    民國二六年,日本政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本省同胞宗教活動。企圖燒掉本寺尊像。後由陳隆先生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後來日本政府同意興建日本風格寺廟,地方士紳協議,找到現址,做為建寺基地。由黃永茂先生兄弟捐獻兩甲多土地,於民國廿七年開始興建,廿八年完工,略具寺廟規模。經王金生先生取蘆竹鄉的「竹」字、林口鄉的「林」字、龜山鄉的「山」字命寺名為「竹林山」寺。恭迎寶像入寺奉祀。

台灣光復第二年(三五年),台灣回到祖國懷抱,本寺信徒共議擴建計畫改建為本國式寺廟,公推黃永茂先生擔任董事長。王金生先生負責策劃,花費不少心血。三七年公推熱心公益之吳水先生擔任建設委員長,親自督工建造,竭盡心力,十分辛勞。民國X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時改寺命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本寺雖然不是年代久遠的古厝;但建築扔然沿襲我國南方傳統風貌。巍峨壯麗、莊嚴蕭穆。兩側鐘鼓樓巍然聳立,極為壯觀。寺裡的中庭,更為寬闊,可以容納千人同時參拜。

     本寺也保留本省民間建築藝術的精華。木雕、石刻、不論鳥獸蟲魚、人物花卉、雕得十分精緻典雅。刻石柱的對聯、書法蒼勁雄邁,都出自名家手筆。

     前後花園面積遼闊,種植各種花木,終年蒼翠蔥籠,其中以櫻花最多。每年春天,花開時節,絢爛燦麗的櫻花,嬌豔動人的杜鵑花,引來無數的遊客上山賞花,每每陽明山花季。花園中建有亭台、供遊客休憩之用。並以水泥塑造各種動物,栩栩如生,很受小朋友喜愛。

竹林山觀音寺修建工程簡介

1.本模型以紅木手工雕製,比例尺寸為20分之一。

2.本寺修建保持原有分舍字向,正殿高度達75台尺,總面積970坪。

3.使用主要建材如下:

a.部分豎柱及屋頂木造結構,全部採用台灣松木。

b.拜亭X木橫架跨距50尺合尺,世所罕見。

c.內部木雕及裝飾採用高級樟木。

d.龍柱、牆壁、石堵、地面,用大陸青斗石精雕。

e.屋面建材採用五彩楠 燙及特殊琉璃瓦。

建寺緣由

    位於林口鄉竹林路的竹林觀音寺,於民國28年興建,是北部三大著名唱戲地點之一,在寺內主奉的是千手觀世音菩薩,寺殿富麗堂皇,香火鼎盛,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尤其每年農曆9月19日觀音菩薩聖誕,更是熱鬧非凡;在寺前方有座林口公園,其設計深具江南庭園風味,畫舫式的涼亭、假山、流水及小橋,更將公園點綴得古色古香。

    座落於本鄉菁湖村中心地帶的竹林山觀音寺。係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寶像」,此寶像是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來臺。

     然而「竹林山」觀音寺命名的由來,是因該寺由蘆竹、林口、龜山三鄉信眾共同供奉,故取蘆竹之「竹」;林口之「林」;龜山之「山」而得名,臺灣北部主要名勝古蹟之一。


  竹林山觀音寺係古色古香,建築巍峨宏偉宮殿式的廟宇。祂初建於民國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完工;後又於民國三十五年改建為正統閩南式寺廟,三十八年竣工,得以一窺今日之堂奧。


  其正殿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寶像,兩側並列金身十八羅漢;東西兩殿塑有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像暨其祂神祇。殿前園區廣闊,池水清澈魚兒優游、泉瀑潺潺翠竹環抱,春夏秋冬各有景緻,可謂美不勝收;園內蒼木參天,樹蔭下多聚集長者奕棋或吟唱卡拉OK,自娛娛人氣氛和樂融融。


  平日即香火鼎盛,香煙嬝嬝的竹林山觀音寺,是鄉民的信仰中心,亦是北部地區獨特的古蹟風景區。民國八十七年初,寺方著手殿宇之擴建,主要建材均選用「國寶級」檜木興建,擴建後的竹林山觀音寺將會更加恢宏,我們期待祂的竣工,必將更符合祂北部古蹟名勝的盛名,更名副其實為本鄉之信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