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媽祖 媽祖就是「天上聖母」,但一般通稱為媽祖或媽祖婆,因為在閩南語中,「媽」是對女性年長者或德高望重者的最高尊稱,媽祖雖是以廿多歲少女成神,但民間為了表達對她的敬意和親切,仍以「媽」字暱稱在台灣地區各地奉祀的媽祖之中,「有湄州媽」、「溫陵媽」、「銀同媽」等,各為湄州媽祖、泉州媽祖,同安媽祖的分靈,但都還是同一尊神。媽祖神像又有「紅面媽祖」、「烏面媽祖」、「金面媽祖」三種不同的臉色,據說這是因為媽祖有不同顯像的緣故,紅面媽祖形同凡人,烏面媽祖是救難面相,而金面媽祖則表示得道之身。信徒們也常尊稱媽祖為「天后」。 二媽的由來 引述中國時報 89.04.16. 黃樹德報導 林口沿海地區民眾奉祀的觀音佛祖,是沒有主廟的「二媽」,每年輪由不同地區民眾請回供奉,所以才被稱為「巡迴觀音佛祖」。但「二媽」風光的背後,卻有一段「代人受過」的辛酸故事。當年若非為了保護竹林山寺的觀音佛祖「本尊」,免於被日本人焚毀,也不會有今年的「二媽」。 太平村地方耆老表示,戰爭末期,盟軍大肆轟炸台灣,可是林口卻屢投不中,據說是因為盟軍投下來的炸彈還沒有著地,就被一名白衣女子的裙擺接住。日本人調查後懷疑,這名白衣女子就是竹林山寺奉的觀音佛祖。 日本人擔心白衣女子會作法,對日本人不利,於是全面搜尋,計畫將竹林山寺觀音佛祖焚毀,以絕後患。虔誠的信眾擔心觀音佛像遭日人搗毀,於是另外雕刻一尊觀音像,準備萬一東窗事發,可以隨時為「本尊」犧牲,於是有了「二媽」的誕生。所幸神力無窮,日本人到戰爭結束都沒有搜到本尊。「二媽」因此免於受過而保存下來。光復後,大媽則由林口、蘆竹地區信徒輪流「過爐」奉祀。輪值的爐主通常會起新厝,風光供奉「二媽」,每次一年,隔年再「過爐」給新爐主。「過爐」時家家戶戶殺豬公,擺流水席,是地方的一大盛事。 |
|